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热点学科简介语文

踏歌不尽心头语

浏览次数:1616   发布时间:2005-09-07

──宜昌市2003年语文中考试题自评报告

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余 蕾

宜 昌 市 第 十 中 学    华 清

宜 昌 市 第 六 中 学   常红艳

宜 昌 市 第 二 中 学   魏占峰

我市语文中考实行开卷考试三年以来,引起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赞成者有之,疑惑者有之。围绕开卷考试展开的思考与讨论也愈来愈广泛和深入。几年的探索,使我们对开卷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实践的收获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说:我们的探索是有价值的。

2001年,正式实施中考开卷。这是十年课内外衔接实验的结晶,是厚积而薄发。试卷明确分为书写、阅读、写作三大板快;废止标准化试题;大幅度压缩客观题,充分突出读写地位。在命题理念上充分体现课内外衔接思想。

200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更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探索开放式评价规律的信念。明确提出“变考试为展示”的命题主张,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个性思维、关注语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鼓励多角度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表达上有了更深入的实践与思考。

2003年,有十年教改实践的根基,有课程标准的明确指引,我们的命题立足于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更清晰地亮出我们开卷考试的评价主张。使开卷考试理念更清楚、主张更明确、特色更鲜明。

一、学科评价标准

今年,我市语文中考命题立足于《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逐步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的有关精神,充分突现《宜昌市200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思想,着意于体现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的要求精神,充分体现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我市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的特点。

二、内容分析

1. 组织命题的准备工作。

考试内容和依据体现《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精神,落实我市“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16字命题思路。一是取材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命题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向课外延伸。二是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字词句篇知识要领列项,不堆砌名词术语,以语文的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三是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表现。

命题重视了试题所具有的选拔和毕业合格两种功能,做到难易适度,坡度平稳。即照顾到90%考生合格,又给少数学生提供正常发挥和“冒尖”的机会。试卷分三部分:书写4分、阅读46分、写作70分。命题中注意了处理好几个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能力;记忆和运用的关系,突出运用;死和活的关系,突出灵活;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读写并重,写作考查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试题废止标准化,以主观题为主。写作淡化文体要求,不设审题障碍。试题的整体风格是崇尚文化、体现开放、人文关怀、鼓励创新。

附:双向细目表

2003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双向细目表

2. 命题与审题。

此次命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宜昌市语文教研员余蕾(特级教师)多年来主持宜昌市的中考命题工作,有丰富的命题经验。宜昌市第十一中学华清(高级教师)和宜昌市第六中学常红艳(中学一级)均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且都参与过中考命题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审题人魏占峰是宜昌市二中语文骨干教师(中学高级)市级学科带头人。且四人都是宜昌市中考命题组成员、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3. 评卷工作。

我市中考评卷工作于6月23至27日集中在宜昌市第四中学进行。阅读人员系初一、初二骨干教师,共43人。阅卷分成阅读和作文两大组。作文评判严格执行三人独立评判的原则。合成总分人员采取先复核再计分再复核的方式。阅读工作做到了标准统一,宽严适度。

4. 考试效果。

阅卷后,随机对100份试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数据如下:

表一:

表二:

三、命题说明

(一)为考试“变脸”──不唯选拔,着眼展示

虽然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引着教学活动的走向。过去语文教学长期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与考试只为选拔与甄别、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有关。

开卷的形式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1. 展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真正的阅读不是消极接受、被动认同,而应该是积极感受、主动发现,甚至再创造。书写部分的“读美文、悟精妙、品其情、善思考”这12个字正表达了我们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期待。而我们的命题也正着眼于此。

阅读一第4题,根据原文思路推断后文写作内容。以整体感知为基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发现、独立判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主动融入作品的内容,在阅读的同时参与创造。

阅读二第2题,描述自己听到昆虫歌唱的情景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融入主观体验,调动生活经历,产生相关联想,完成个性表达。

阅读三第5题,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文章的语言特色。改变“我出题,你答题”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加以体会和表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

阅读四第3题,谈谈自己对“观其大略”的看法。鼓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心得。

2. 展示学生创造的过程和结果。

考试不是选拔的代名词,它应该成为展示学生个性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所以,我们的命题始终立足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创造成为试题最有价值的组成。而这正是全套试题的亮点所在。

我们为阅读三添加了旁批,这不仅是在形式上表现出与学生同读的主体关怀,更是着眼于思维的导引、点拨和激发。它既能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效的帮助,也能为学生答题提供切实的素材(如第5题),更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创造提供鲜活的典范。所以第4题由学生来完成批注便是水到渠成了。这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一份开放试题的价值有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才得以完整体现。所以在命题中,我们力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学生能通过自由使用工具书、笔记本、书等,参与创造、表现才能。今年试题中每篇阅读材料之后都附有相关链接,旨在拓展视野、发散思维。阅读四第4题则留白给学生,让学生来完成最后一则相关链接。在开卷的形式下,学生完全可以自由使用案头的书本、摘抄本,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筛选,整个考试过程也随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此题可以说与去年补写“阅读提示”是一脉相承。

纵观全卷,鼓励各抒己见的主观题(答案多元开放)达106分,占88.3%。这些无不凸现尊重主体、鼓励创造、变考试为展示的命题主张。

(二)为评价定位──不囿于“知识体系”,着眼于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表述,是我们在考试评价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果考试仍在“知识点的覆盖率”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打圈圈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必然隐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s © 2020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