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热点学科简介语文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浏览次数:1321   发布时间:2005-09-07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新课改中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一)、语文教学方式无论怎样变革,仍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实施性。(二)、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以培养健康人格,为他们打下精神的底子。(三)、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大幅度地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讲练,减少作业量,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动活泼的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从而使语文课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超越课堂。(三)、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评改这一过程,要改革评改方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从而提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教改  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  作文评改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疏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使之置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规范之下,不难发现,虽然我们付出了太多的热情和汗水、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工作中的失误、纰漏还真实地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研究它,审视它,深究它的根源之所在,使我们的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目标教学“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之后,渐渐风平浪静。谈论这个话题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人们谈论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其实,这与目标教学并不矛盾,不论什么样的教学,也必须是在目标的指向之内。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也必须是在目标指向之内的探究、自主、合作,否则,不会有什么效果可言。尤其是对话教学,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味信马由缰,不置可否,学生将一无所获。 
    谈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把教学目标作为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重要标准,这在全体教师中也早已形成共识。 
    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看,目标的可实施性所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或目标与内容脱解。最近我的一节公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目标的效果就不好,分析起来,就是对学生接受能力把握不准,同时课堂上总想面面俱到,不能做到有所不为。相反,如果把目标设置的过于肤浅,过于简单,那样看似目标完成得很好,其实是低效的。因为它减少课堂容量,也是对教学对象了解不够的表现,同时,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没有障碍,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是教师完成与编者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充分考虑与学生的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作者,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课时目标,它应该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链节,所有的课时目标之和就等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完成。所以每一个课时目标必须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而我们的课时目标考虑较多的是教参,是考试的内容,是课文的内容,对教学对象考虑的少,对教学的导向性考虑的少,对教学方式考虑的少。过分的依赖教参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参中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阐释,只是编者的看法,仅仅是我们的教学参考,因为编者并不了解我们的学生。其次,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上,否则教学只能是空对空,就谈不上效果。 
    著名的语文教师冯起德说:“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师素质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而不是出于一般应付的虚设,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应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诚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二、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 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与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恰恰因为过分强调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缺少对文字所描写生活的兴奋和激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知识的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缺少真正的感情投入,导致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欲得不到满足,厌学情绪,不满情绪潜滋暗长,于是我们由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太笨了,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显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人至深的事物,就是不能接受,试想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就感、紧张感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首先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 
    选入教材的作品,大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或讴歌真善美,或鞭鞑假恶丑,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然而,要使学生从中接受更多的情感教育,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诱发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先爱语文,被文字和文字渗透的情感所感动,进入语文角色中去,然后才能带着鲜明而深厚的情感色彩去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再加上教师科学的授课艺术,优美的抒情语言,形象的表情动作,才能使作品的感情于春风化雨无声的滋润中,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去年我们去天津听报告,一位著名的校长语出惊人称他们学校语文课堂取消了范读,并得意地称这是该校语文改革的举措之一,对此除了深表敬佩之外,实在不敢苟同。范读是最能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大大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时胜过不厌其烦的讲解。如学习《最后的一次演讲》、《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课文,如果能做到绘声绘色、感情到位的范读,学生也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借助于媒体,但那只能是对范读的强化。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进行认知与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好突破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焰,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使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教材的感染熏陶,最后达到树立美好理想,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叶圣陶说,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会读书的能力。我们的学生能“自会读书”了吗?不敢说。在国外阅读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叫“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学生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抱怨语文课太没味道,不精彩,但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地迷恋阅读,以至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也百看不厌。这与我们身边的学生何其相似。看来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放在课本以外,学生就爱不释手,一旦选入教材,学生就可能深恶痛绝了。问题的结症在哪里呢?其实并不在课内课外,恐怕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按照叶老的说法,我们的阅读课立足点应该是通过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然后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而我们的语文课很少把阅读方法、阅读技能作为教学目标,所谓“讲读课”在对课文进行“整体—局部—整体”的分析、概括时,忽视了学生的独立阅读,忽略阅读方法的指导。我并不是否定整体阅读的原则,它是符合阅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这样做固然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但对阅读技巧的形成不起直接作用,那么学生如何具有独立阅读的经验,如何向日常阅读、个体阅读、自由阅读过渡?我们的补救方法是“讲练结合”于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试题,同一过程不断重复,来使学生形成技能,其结果必然导致高耗低效,学生厌学,从而丧失了阅读兴趣,仍不能达到“自会读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因为过分的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略了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这是不足取的。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从教学实践中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注重和发挥了阅读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指导,大幅度地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讲练,减少作业量,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动活泼的阅读,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
Copyrights © 2020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