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热点学科简介生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浏览次数:4645   发布时间:2005-09-07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超级杂交水稻”横空出世

    今年4月3日至5日,全国“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99海南年会在三亚举行。会议安排在三亚警备区农场基地。这里主要是湖南、江苏、新疆、四川等地的杂交水妥研究中心基地。这是来自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杂交稻的大比武,6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亲临现场。

    袁隆平谈笑风生,在一块块试验田前认真查看各指示牌的技术参烽、指标,不时用英语询问并纠正一些国际技术术语和指标。年长的叫他“老板”,年轻的称他“老师”。他作为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主帅,率领着一支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在这里。他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随和得就像个小孩,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一些沟沟坎坎,年轻人也过不去,他却身轻如燕,一跃而过。

    他在湖南中心一声培矮64S/长粒爪标牌前停下,但见稻秆挺拔,稻叶如剑,稻穗甸甸,粗壮饱满,他指着一个中年矮个子说:“这是湖南中心唐传道的杰作!这一个组合理论产量亩产可达公斤,米质可达国家一级米标准。”他接着神秘地说:“但我告诉他们,我还有一个更好的,现在保密!”

    记者几次向袁隆平打听,那个“更好的”在哪里?亩产可达多少?他都不说。一次,在吃饭时他悄悄告诉我,那个“更好的”理论亩产可达975公斤!

走进水稻王国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新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第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与同行们历经9年的艰难探索,走过了困境,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作双委早稻的优质、高产双委早稻组合;二是选育了超高产亚种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顷日产量100公斤的超高产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前了6年达标。

“一系法一定要搞”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单间杂和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

    目前,我国普遍种植的杂交稻是三系法品种。由于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局限,增产幅度一直在20%左右徘徊,很难再上台阶。因此,三系法杂交稻研究开发成功后,袁隆平即开始了两系法杂交稻的探索。国家把它列为“863”重大项目。

    二系法因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夏季长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别表现为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来制种和自身繁殖,养活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优质、高产、高抗,是一大进步。而一系法不再需要年年制种,种子优势没有变异,更是一个由繁而简,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

    虽然一些种子经营部门包括有的科研人员都反对一系法,但袁隆平认为,一系法一定要搞!科学应该是不断进步的!

    1995年,袁隆平与其助手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用分子标记的方法,结合田间试验,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QTL基因位点,分别位于1号和2号染色体上,每一位基因位点具有比杂交稻增产18%的效应,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计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又一次重大突破。

    为此,去年,朱容基总理批给他们1000万元研究费用。

千亿身价尽在笑谈中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解情况500多万的吃饭问题。

    1998年6月25日,湖南长沙爆出了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特大新闻,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仍余波未平。

    对此袁隆平泰然面对: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六十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把这事看得很淡。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抽象霜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褐色线和花纹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一次在美国讲学因原来的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69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蹲在凳子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是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通晓几国外语,出国从不用带翻译,英语、俄语水平一流,一些年轻人看他不修边幅,笑他老“土”。他说:“我是在重庆长大的,重庆过去是国民党的陪教,比上海还繁华。但是,我现在天天和农民在一起,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就会让他们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了。我国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再说,穿得挺挺刮刮的,怎么下地?”

“我没想那么多”

    众所周知,在我国,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的,甚至有的人买了种子而把种子名称也改掉。种子开发和经营部门都赚了大钱,全国经
Copyrights © 2020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