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热点学科简介政治

高二哲学复习思路

浏览次数:3846   发布时间:2005-09-07
 哲学常识教材知识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一般地我们总希望先对知识能有一个宏观把握。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能对具体知识间的联系认识更清楚。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学哲学是为什么、有什么用。让我们一起先追溯人类历史,人类诞生几百万年来,不断地改造着世界,也认识着世界,人们在具体地实践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经验,这些具体经验能够指导人们正确从事这项具体工作,顺利获得成功,这就是具体科学知识,可概括为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些具体科学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问题,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具体处理某一具体关系,如通过发展物理学,可告诉人们怎样制造机器。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进一步希望能不能掌握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性质与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普遍适用的根本方法?经过长期的积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关于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的知识,即世界观的知识,当人们再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哲学,可见哲学是要教人们从更广阔、更普遍地范围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可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人类从事的活动千千万万,要想找到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何其容易,我们不妨化繁为简,人类从事活动再多,但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并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人和世界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国有句古话不妨借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需要我们对整个世界和人自身两方面有清醒的认识,整个世界归根到底,它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了正确的回答即唯物论,同时世界是“怎么样”的,它存在的状态有什么总特征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法作出了正确回答,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当然哲学思考不能只局限于认识世界是什么样的,还要改变世界。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方******,哲学应该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比如我们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本原是物质,那么想问题,办事情就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当我们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就应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我们把唯物论运用到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就必然应当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又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科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深化,这又是辩证法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人们应当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讲客观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即世界观的内容,还必须讲人自身“是什么”和“怎么样”,必须讲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需要,讲人们应按照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世界观内容中去,人类从事的活动无论是“想”还是“做”,都受人们价值取向的导向影响,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道理为基础,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为理论指导,人们在“想”和“做”中要取得成果,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和崇高理想来实现人生价值。 
  综个所述,哲学常识从总的框架来说,以世界观为主线,将人生观和价值观纳入世界观的体系之中,围绕“人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论述,强调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哲学常识的根本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下面我们了解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是怎样即把“三观”有所区分,又使之紧密相联的。 
  从整体来看,第一课至第八课的内容都属于世界观问题。一至五课主要是讲通常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六至八课主要是讲通常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但也可以说世界观的大部分内容在一至五课,六、七两课的中心议题是讲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第八课则把“三观”教育落为一处。 
  从各课来看,是将“三观”围绕人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论述的。 
  前言首先指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由此引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渐产生了哲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正确开展活动的伟大认识工具。那么,人们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呢! 
  第一课至第四课,讲人必须了解客观事物的状态、结构、属性、规律等,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并以此为基础去改造事物。第一课的中心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因而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从实际出发。第二课的中心观点是: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而人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三课的中心观点是: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第四课的中心观点是:事物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其过程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可见,前四课既讲了“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又以它为根据讲了“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也体现了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同时,前四课也说到了人是怎样的,人应当怎样对待自身。在第一课中,为了讲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就必须讲意识,这已经是在分析人自身了。第二、三、四课所说的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内外因、量变和质量等问题,其内容当然不仅指自然界和社会,肯定也包括人及其思维在内。前四课还说到了价值观问题。如第二课分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是世界观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在经济发展上就必须坚持可持续战略。 
  第五课至第八课,讲人怎样按照人自身的“尺度”去规定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第五课的中心观点: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人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学会“想”。第六课的中心观点是:人们无论是“想”还是“做”,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第七课的中心观点是:人们在“想”和“做”中要取得成果,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第八课的中心观点是:讲“做”,讲社会实践的作用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由此提出认识世界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可见,后四课既讲了人是怎样的,又指出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应该怎样把自己的需求、力量同客观事物的属性正确结合起来,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提高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这些,也可理解为人在自身问题上的世界观与方******的统一。同时,后四课也讲了“客观事物是怎样的”,尤其是着重讲了作为客观事物的“社会”是怎样的,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要统一。可见,后四课虽然着重讲述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但始终与世界观相结合。第八课正是力图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从世界观来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主要体现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最后,提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完全把“三观”作为一体来要求。 
  最后归纳起来,哲学常识的提纲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为开端,分别讲述了世界(同时讲人)和人自身(同时讲世界),在总体上论述人和世界的关系,人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就必须把客观事物和人自身结合起来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实现“两个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而实现“两个统一”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实践。 
  还需说明的是,哲学不都是科学的,我们所学的哲学常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哲学常识,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观与方******的统一。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内在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在自己的整个体系中,而且每一个概念和原理中,都体现了这种统一。 
  第一课和第五课一部分,属于通常说的唯物论,但它充满了辩论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我们在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性,在看到意识对自然和社会反作用的同时,又指出自然和社会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第二、三、四课,属于通常说的辩证法部分,但它是以唯物论为基础的,如联系的客观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都体现了辩证法以唯物论为基础。 
  第五课和第八课属于通常说的认识论部分,但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即唯物又辩证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第一至第五课,属于通常说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但它
Copyrights © 2020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