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热点学科简介地理

高三地理教学要重视问答式试题的复习指导

浏览次数:3745   发布时间:2005-09-07
一、文综卷地理试题中问答式试题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第10项能力要求指出:“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如何实现该项能力测试,这几年的考试实践说明,问答式试题对于该项能力的测试非常有效。

问答式试题有别于填空、选择类题目,这类题目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组织文字,完成对题目的有效回答。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Ⅱ卷中,填空、选择类题型的份额逐渐减少,而问答式试题的份额却逐年增多,这一点在2003、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2003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Ⅱ卷中,属于地理学科的试题有44分,其中以问答式题型出现的试题有31分,占Ⅱ卷中地理试题的70%。

到了2004年,文综卷Ⅱ卷中的地理试题(56分),其中以问答式题型出现的增加到47分,比例上升到84%。

文综卷地理试题青睐问答式试题,有其必然性。高考重视能力测试已成为共识,但如何通过试题来达到对能力的测试,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探索实践能力测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相对于填空、选择类题目,问答式试题有明显优势。因为,回答这类试题需要学生有完整的思维过程,且答案中也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这样的题目能够起到检验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地理问题的表达能力等作用。

二、问答式试题成为制约学生考试成绩的瓶颈

问答式试题的大量出现,已引起高三教师的重视,但高考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仍然说明这类试题是考生的“软肋”。综合2003、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Ⅱ卷中地理试题的阅卷情况,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问答式试题所问的问题往往没有填空、选择类试题那么直接明了,部分考生根本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要回答什么,这样,答非所问的答案在考生答卷中大量出现。

例如,2004年文综卷36题,其中第(1)、(2)问属于填空类试题,要求回答的内容非常明确。像河流补给无外乎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四种形式,考生只要根据题目条件在这四个中做出选择就可以了,所以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能得较高的分数。这个题目的第(3)、(4)、(5)、(6)问属于问答式试题,答案的直接性没有第(1)、(2)问那么明显,考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失分相当普遍。像第(3)问要求对“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对土地会产生哪些影响”做出回答,由于有些考生根本没有理解题意,包括“土地发生盐碱化”、“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使L湖面积缩小”、“使土地面积增加”、“湖水减少”等答非所问的回答大量出现。

此外,部分问答式试题需要考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组织文字形成有逻辑性、条理性的完整答案,但考生中有此能力的寥寥无几。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考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语言罗嗦、废话连篇,切不中题目要点。

以2003年文综卷36题为例,题目的第(2)问要求考生“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很多考生在回答时或许是不理解题意,答案根本做不到逻辑性、条理性、完整性,典型的错误回答有“西南向东北突出”、“由西南向东北,并且成弯曲状”、“东北-西南走向,中间趋向相等”、“等温线大致成东西走向,但有弯曲”。考生的回答切不中答题要点的关键在于,该设问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描述等温线的走向,而是探究形成等温线分布特征的原因。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对等温线走向的描述势必会形成有条理性的答案,因为在描述走向时是和形成这样走向的原因相联系的。错误的等温线走向描述“由西南向东北,并且成弯曲状”无法与某一原因相联系,因此就显得词不达意。

再例如2004年文综卷36题第(5)问,题目要求回答“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此设问的核心是对湖产生的影响,但有些考生似乎忘了这一点,答案词不达意、废话连篇。典型的有“使渔业生产受到影响,渔民收入下降”、“造成湖岸地区泥土侵蚀荒漠化”、“湖的水质变坏,污染严重”、“L湖的盐分随河水灌溉土地,使土壤中盐分增加”。

第三,部分问答式试题属于综合性问题,考生必须根据题意在概括以前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条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把头脑中储备的知识(地理原理)与现实情景相结合,然后才能得出综合性的答案。在这一点上,考生存在的问题是,对地理原理的掌握生硬、死板,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地理原理),对题目的回答切不中要害,当然也谈不上深度。

例如,2003年文综卷40题,其中的第(2)问就属于综合性问题,题目的设问“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英吉利海峡在夏季时的气象条件与冬季时有什么不同”、“这种气象条件的季节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夏季的气象条件对当时的渡海作战是有利还是不利”。显然,题目中“不同季节”气象条件的比较,是指夏季与冬季的比较,学生一般还能清楚这一点。但气象条件具体指什么,是比较冬、夏季的气温,还是比较降水,或者比较风力、日照等,题目没有说明。当然,结合题目所给情景,也就是“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就应该明白这里的气象条件指的是风力。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解释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的季节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显然,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必须与以前所学的“风力大小与气压梯度大小有关”、“温度分布影响气压的分布,温度梯度大,气压梯度也大”相联系,也就是需要综合地思考这个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不能把以前所学的“风力大小与气压梯度大小有关”、“温度梯度的大小决定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地理原理正确地迁移、应用到这个题目,各种错误解答也就层出不穷,如“冬天天气冷,士兵穿衣多,行军困难,不易渡海”、“夏季受到副高影响,降水多,利于航行”、“冬季西风影响强、风浪大、不利于渡海”、“夏天天气热,士兵大汗淋漓,行军困难,不易渡海”、“这个地区天气湿润,兵器容易生锈,不易渡海”。

再例如 2004年文综卷 39题第(4)问,题目要求“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显然,这里的变化是要在知道辽宁省原来的工业区位因素和现在的工业区位因素的条件下,才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回答。学生的各种错误答案主要是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会出现,如“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衰落,人才大量南移,科技含量下降”、“辽宁省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人口素质偏低……”、“近年来辽宁省的工业区位由内陆向沿海地区发展”。

三、高三地理复习中必须重视问答式试题的指导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阶段,教师们有必要重视问答式试题的复习指导。那么,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呢?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教学策略。

第一,要加强学生对该类题目的审题指导,强调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题目。所谓读懂题目,不但要清楚题目在问什么,还要能读出题目给了哪些条件,更重要的是能把题目所给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问答式试题在文综卷Ⅱ卷中往往以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题目的问题一般是层层深入,所以要指导学生理解一个题目中的不同问题往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2004年文综卷39题的第(3)、(4)问,都是关于工业区位的问题,但第(3)问是问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前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和最主要区位因素,而第(4)问是问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这里不但有时间上的不同(现在的区位因素),还有内容上的不同,因为“区位因素的变化”强调的是现在与20世纪70年代不同的区位因素。

第二,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这里,信息加工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信息加工不仅是指对题目所给的信息,也应该包括以前所掌握的信息(知识)。对以前所掌握知识的加工利用,就是知识的迁移。当然,以前所学的知识能否顺利迁移,涉及这些知识是否被真正理解,是否掌握牢固,这就回到了“双基”问题上。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尽管地理试题并不以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目的,但学生这方面能力薄弱导致阅卷教师对其答案的理解与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其不能得到应有的分数,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关于文字表达能力,可以从下面三点加强训练。首先,回答的内容在文字上要有逻辑性,即文字表述前后是连贯的,有层次的,有因果关系的。其次,回答的内容涉及专业术语要有规范性,即不能出现会引起歧义的词汇。例如,把冰川表述为冰山,把地形表述为地型,把东经表述为东京;也不能胡乱编造别人无法理解其含义的词汇,例如,人们无法理解“副热带西风带”、“副极地西风带”、“高纬西风带”到底是指什么。第三,回答的内容要做到简约性与完整性相协调。所谓简约性,是指答案在文字上不要罗嗦,不要废话连篇,要简洁明了;所谓完整性,是指回答的内容要紧扣问题,不丢三落四,有一问,必有一答。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Copyrights © 2020 毛坦厂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